- · 《世界宗教研究》投稿方[11/04]
- · 世界宗教研究版面费是多[11/04]
东西问|张志刚:如何从世界宗教史规律理解“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我国政、教、学三界方兴未艾的“宗教中国化”研究及其实践,是合乎世界宗教史所普遍揭示的生存发展规律的。 来源:中国新闻社(CNS1952) 作者:张志刚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我国政、教、学三界方兴未艾的“宗教中国化”研究及其实践,是合乎世界宗教史所普遍揭示的生存发展规律的。
来源:中国新闻社(CNS1952)
作者:张志刚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
全文字数:2400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从世界宗教史来看,千百年来各大宗教传统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并得以生存发展,其首要前提或根本条件即在于,它们均能如中西方俗语所言,“入乡随俗”(Do in Rome as Rome does),使其“精神的种子”落地、扎根、开花、结果,在保持其经典根据、基本信念、核心教义、礼仪规范的同时,普遍适应于不同的地域、文化、民族、国家和社会等具体氛围,且以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其自身的本土化、本地化、民族化、地域化、处境化、时代化等。

2020年3月,莫斯科儿童购买食物庆祝送冬节。东正教传入俄罗斯后,教会将斋戒期设在送冬节之后。因斋戒期不得吃肉,古老的送冬节变成俄罗斯民众向肉食品告别的日子,又称“谢肉节”。本土的送冬节与外来的东正教融合,形成了新的习俗。中新社记者 王修君 摄
比较宗教学家尼尼安·斯马特(Ninian Smart)在其名著《世界宗教》中提醒读者:当我们具体地考察诸多宗教传统时,像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切莫忘记它们的多样性或多元化。以基督教为例,尽管我们用“一个标签”来指称这种宗教传统,可事实上,基督教是形形色色的,只要列举其部分宗派便可以印证这一点:东正教、天主教、科普特教派、聂斯脱利教派、阿明尼乌教派、马多马教派、路德宗、加尔文宗、殉道宗、浸礼宗……以及许多新出现的、有争议的宗派等等。
斯马特以基督教作为典型例证,主要力求揭示这样几点:第一,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传统实际都是五光十色、错综复杂的,它们就像生存于不同文化、民族、国家和社会氛围下的一个个“家族”,既共有同一“血缘”,又拥有各自的“亚传统”。世界史视野之下的各大宗教传统,其实都是由“多种多样的亚传统”构成的。斯马特仅用一例,便做出了形象说明:我们可以想想看,格鲁吉亚浸礼会的教堂建筑及其仪式,是多么不同于罗马尼亚东正教的教堂建筑及其仪式啊!
第二,虽然某种宗教传统的诸多宗派无不自称其信仰方式是最符合其家族传统的,但我们却在很多国家或地区发现,不同的文化背景都为各种宗教传统增添了特色,例如,德国的路德宗不同于美国的,乌克兰的天主教不同于爱尔兰的,希腊的东正教不同于俄罗斯的……由此可见,宗教与文化总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希腊雅典教堂一瞥。中新社记者 田地 摄
斯马特的“家族相似性宗教概念”,对于我们思索“宗教中国化”与世界宗教史规律颇有启发。如果说他主要是以“世界宗教比较研究”的视野来揭示诸种宗教传统的本土化过程及其发展规律,那么当代最有批判精神的天主教神哲学家汉斯·昆(Hans Küng,又译孔汉思),则能给我们带来另一番理论启示,这就是以宗教对话与文明对话的开放观念来重新反省“宗教本土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009年10月,北京,孔汉思(汉斯·昆)在世界汉学大会上做学术发言。中新社记者 苏丹 摄
《世界宗教寻踪》是年逾古稀的汉斯·昆为拍摄大型电视纪录片而经数年完成的书稿。研读这部雅俗共赏的力作,令人最有感触的是,这位博识世界宗教历史与现状的神哲学家,在多个相关章节里一再反省了他自己所信奉的基督教传统的本土化问题。
例如,远溯“基督教希腊化”时期,汉斯·昆认为,基督教是随着宗徒保禄在希腊的传教活动才成功的,因为在那里“希腊化的异教徒”首次被称为基督徒,并成立了教会。保禄书信是用希腊文写的,《四福音书》《宗徒大事录》,几乎全部新约经文也是用希腊文写作并传世的。正是由于这种本土化的努力,基督教完成了从“犹太基督教”到“希腊基督教”的过渡,从而使“一种与希腊文化和解的基督教”有望演变为“一种世界性宗教”、“一种可移植于各个民族、各种文化的宗教”。
文章来源:《世界宗教研究》 网址: http://www.sjzjyjzzs.cn/zonghexinwen/2021/1218/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