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世界宗教研究》投稿方[11/04]
- · 世界宗教研究版面费是多[11/04]
东西问|张志刚:如何从世界宗教史规律理解“宗(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广东省肇庆市,“东土西儒”利玛窦浮雕。中新社记者 黄耀辉 摄 但在洗礼问题上,利玛窦却像欧洲反宗教改革的天主教徒一样固执,他要求那些皈依的士

但在洗礼问题上,利玛窦却像欧洲反宗教改革的天主教徒一样固执,他要求那些皈依的士大夫与过去一刀两断,不但放弃儒释道信仰,而且烧毁佛像和祖先牌位,这对中国人来说是不可理喻的。而在利玛窦常驻北京、交游于士大夫阶层的同时,其他入华的传教团体却开始在民间大规模传教。这在中国人看来,显然是一种恶劣的两面派手法:面对士大夫,他们高谈哲学、道德和科学等;对于普通百姓,却传播令人费解的教条和神奇故事。当中国官方发现,有些百姓在外国非法传教团体的组织下形成了“天主教”,部分成员还参与秘密活动,便在1617年首次将传教士驱逐出境。
然而这一时期天主教传教活动的失败,应首要归罪于罗马教廷。1704年,教宗克莱门十世颁令,要求中国信众彻底放弃中国传统礼仪,不能祭祖、祀孔,不能用中国传统概念“上帝”或“天”来称谓天主教的“天主”,否则将被开除教籍。这即是说,要想保持基督徒身份或成为基督徒,就必须放弃“做中国人的权利”。汉斯·昆认为,这种做法正是那个自以为代表天意、绝无谬误的机构所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之一。
通过深刻反思近代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历史,汉斯·昆得出如下结论:
只有真正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国的基督宗教才有前途:采取耶稣会士所采用的互补融合的方法……即实行真正的“地区化”“本土化”,或者说,使得基督宗教融合于中国文化土壤……

中国宗教史是世界宗教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述两位国际著名学者的研究范例足以表明,各大宗教传统的本土化、本地化、民族化、地域化、处境化、时代化等共相或共性,为世界宗教史所历来证实;而具体就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而论,这不外是指诸种宗教扎根于中华大地,融入中华文化传统、适应中华民族与中国社会的种种情形及其发展过程,亦即“宗教中国化”。无论就历史还是现状而言,考察宗教现象、研究宗教问题、探讨宗教共性等,无疑均要认识并遵循诸种宗教存在与发展的普遍规律。这显然意味着,我国政、教、学三界方兴未艾的“宗教中国化”研究及其实践,是合乎世界宗教史所普遍揭示的生存发展规律的。(完)
作者简介:

张志刚,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哲学系、宗教学系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等。曾任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法兰克福大学DAAD客座教授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宗教学、宗教哲学、宗教文化、中西哲学与宗教比较研究、中国宗教现状与政策研究等。主要著作有《宗教学是什么》《宗教哲学研究》《宗教文化学导论》《宗教研究指要》《当代宗教冲突与对话研究》《宗教学前沿问题研究》《“宗教中国化”义理研究》等。
文章来源:《世界宗教研究》 网址: http://www.sjzjyjzzs.cn/zonghexinwen/2021/1208/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