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世界宗教研究》投稿方[11/04]
- · 世界宗教研究版面费是多[11/04]
宗教研究论文选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什(4)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弗莱主张“从一个理想的无阶级社会的观点来看待艺术”;他认为这才是摆脱社会偏见,达到真正的“精神自由”。他反对鉴赏批评与他强调批评的独立性
弗莱主张“从一个理想的无阶级社会的观点来看待艺术”;他认为这才是摆脱社会偏见,达到真正的“精神自由”。他反对鉴赏批评与他强调批评的独立性是密切相关的,其目的都在于要建立一个客观的、超功利的、普遍适用的理论体系。
安诺德曾说过,“文化力求消除阶级”,弗莱认为这正表现了系统批评的精髓。他很清楚,这是一种文学理论的乌托邦,但他认为这正是文学乃至整个文化的目的,即以一种理想来激励人类走向大同。
安诺德虽然抱着超出社会偏见的批评理想,但在弗莱看来,他的“试金石”理论却反映出他的社会偏见。为了避免这种错误,弗莱几乎完全不从社会政治和道德的观点看待文学,而把批评仅仅限于“艺术形式原因的系统研究”。
当然,在这里,弗莱的思想方法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他把形式和内容割裂开,把审美和伦理的范畴割裂开,把价值判断视为绝对的,并把它与批评对立起来。
事实上,文学批评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不过这不是简单的划分等级,而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给文艺作品以历史的评价。
真正科学的批评应当要全面系统的文学研究,它开始于艺术形式的研究,从而保证批评独立于“外加的批评姿态”,但又绝不停留于形式的研究,从而能深入到无限丰富的内容,揭示文学的意蕴。
02 文学形式是一种历史的循环:神话——讽刺文学——神话弗莱根据文学中的人物在行动中表现出的品格,以他们行动能力的强弱差别,把文学人物以及相应的文学形式分为5类:
1、主人公若在类型上高于一般人和环境,就是超人的神,关于他的故事则是神话。
2、主人公若在程度上高于一般人和环境,则是传奇的英雄,是人而不是神了,但他行动在一个基本上不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世界里,这里有魔法的宝剑,有会说人话的动物,有妖怪和巫女、符咒和奇迹等等,英雄也可以有超人的勇敢和毅力,这一切在传奇世界里都并不违反自然规律。在这里,读者离开了神话,进入了传说、民间故事、童话等文学形式的领域。
3、主人公若在程度上高于一般人,但并不能超越自然环境,则是一位领袖人物,他有远远超出我们的权势、激情和表现力,但他的一切行动仍要受社会批评和自然秩序的制约。这就是高等模仿形式即大多数史诗和悲剧的主角。
4、主人公若既不高于一般人,也不高于环境,就成为我们当中的一个,与我们处于同一水平,他所行动的环境与我们的现实环境基本上遵循同样的准则。这就是低等模仿形式即大多数喜剧和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主角。
5、主人公若在能力或智力上低于一般人,使我们觉得自己是从高处俯视一个受奴役、受挫折或荒诞不经的场面,觉得可以用高于主人公的情境的准则来判断他的情境。他就是讽刺文学形式的主角。
弗莱指出,欧洲文学在过去15个世纪里,恰好依上面所说五种形式的顺序经历了从神话到讽刺文学的发展变化。
中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学都紧紧依附于古典的、教的神话。中世纪则是传奇文学的时代,或是描写游侠骑士的世俗传奇,或是表现圣徒或殉道者故事的宗教传奇,而两者都以违反自然规律的奇迹博得故事的引人入胜。
文艺复兴时代君主与朝臣的仪节使高等模仿形式占居主导地位,戏剧、尤其是悲剧,以及民族史诗,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后来,一种新的中产阶级文化导入了低等模仿形式,在英国文学中,从狄福的时代直到19世纪末,这种形式一直占主导地位,而在法国文学中,它开始和结束得都要早半个世纪左右。而近百年间,大部分严肃的创作都越来越趋于讽刺文学的形式。
从神话到讽刺,文学所描写的主人公从超人的神和英雄逐渐变成普通人,甚至变成低于一般人,充满了人的各种弱点的“过于人化的”可怜虫,即现代(当代)文学中所谓“反英雄”。
在讽刺文学中,人失去了人的尊严,他的环境变成一个与他无法协调的荒诞世界,而他的可怜遭遇不是壮烈的悲剧,而是人生的嘲弄。
从亨利·詹姆斯的后期作品到卡夫卡、乔伊斯直到当代的各种文学流派,这种讽刺意味越来越强烈,而且荒诞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于是当代文学中明显地出现了类似神话中那种人类无法控制和理解的世界。弗莱认为,文学形式是循环发展的:
“提出这几点也许有助于解释现代文学当中某些很可能令人迷惑不解的东西。讽刺出自低等的模仿:它在写实主义和不动感情的观察中开始。但开始之后,它就不断趋向神话,于是献祭仪式与垂死的神的模糊轮廓又在讽刺中重新开始出现。我们的五种形式显然是循环移动的。神话在讽刺作品中的重新出现,在卡夫卡和乔依斯的作品里特别明显……然而,讽刺性神话在别的作品中也常常出现,不懂这一点,就很难理解讽刺文学的许多特点”。
文章来源:《世界宗教研究》 网址: http://www.sjzjyjzzs.cn/zonghexinwen/2022/1213/453.html